国科大与华中科大签约联合创办“贝时璋菁英班”

  • 招生办公室
  • 2015年10月27日

10月24日下午,在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长丁仲礼院士、华中科技大学丁烈云校长、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张大良司长见证下,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与华中科技大学(以下简称“华中科大”)签署了“关于联合创办‘贝时璋菁英班’的协议”。签字仪式在国科大雁栖湖校区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国科大副校长高鸿钧院士主持了签字仪式。参加签字仪式的还有中科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教育处杨鹏处长,华中科大段献忠常务副校长、教务处郭兴蓬处长、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张涛书记、余龙江副院长,国科大生命科学学院徐涛副院长、招生与学位部袁增强部长、科研处乔从丰处长、校办公室秦晓飞副主任等。

 签约仪式现场    签字仪式上,华中科大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余龙江副院长汇报了贝时璋班的建设情况,国科大生命科学学院徐涛副院长介绍了2011生物物理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方案。
    张大良司长代表教育部高教司对两校合作表示祝贺。张大良说,中国科学院大学与华中科技大学联合创办“贝时璋菁英班”,对于深入推进科教结合系列行动计划,探索我国生命科学领域领军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教育部和中科院率先提出的“科教结合协同育人”系列行动计划,旨在充分利用中国科学院优质科研教学资源,以及各高校完备育人体系,探索科教协同培养未来科学家的新路子,对此,中国科学院积极响应并认真推进了这项工作。通过共同努力,以“贝时璋菁英班”为代表的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将会成为“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的标杆,为将来两校全方位的合作、占领科学前沿制高点打下坚实基础。

张大良司长讲话

华中科大丁烈云校长表示,在“科教结合协同育人”大背景下,“贝时璋菁英班”的建立是两校对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合作的积极探索。利用优质教学、学术资源,通过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使华中科大的同学在学期间能够与大师面对面交流,让学术思想跟上学术发展的前沿。

丁烈云校长讲话 
    丁仲礼校长对张大良司长和丁烈云校长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感谢张司长对科教融合协同创新的支持和推动。丁仲礼认为,对国科大而言,“贝时璋菁英班”是科教融合的新探索。他同时对“贝时璋菁英班”的建设提出了两条建议。首先,在两年的学习过程中,生物学专业学生要更加重视数理基础课程的学习;其次,学生在第一学年结束后的暑假,能参加科研实践,享受各科研院所的优质教学资源,从而开阔眼界、厚积薄发。

 丁仲礼校长讲话    大学教育,既贵专精,抑贵宏通。“贝时璋菁英班”是在积极响应中国科学院与教育部“科教结合协同育人”系列行动计划大背景下应运而生,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生命科学领域领军人才。通过贝时璋班的开设,将中国科学院的名师、前沿学术思想、国家级科研平台资源等,引入高校本科优秀人才培养当中,着力提高本科生的科学素质与创新实践能力,探索建立高校与科研院所科教结合、联合培养一流人才的创新模式。

 徐涛汇报2011协同创新筹备情况
    据悉,贝时璋班学生专业为生物科学专业,学制四年,采用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分阶段实施“京汉两地2+2”的学习模式,并与本硕博8年制培养相衔接。贝时璋班学员前两年在华中科大完成通识基础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的学习,后两年进入国科大生命科学学院,进行系统的专业方向课程学习和科研实践训练。
    仪式中,与会人员还就两校间课程安排、学期规划、实验室建设、本科生与研究生衔接、校园文化建设和国科大雁栖湖校区教室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在国科大副校长高鸿钧陪同下,华中科大一行还兴致勃勃地参观了雁栖湖校区。

 高鸿钧(右一)陪同来宾参观雁栖湖校区学生礼堂

 

延伸阅读:

   贝时璋(1903年10月10日~2009年10月29日)浙江镇海人。实验生物学家,细胞生物学家,教育家。我国细胞学、胚胎学的创始人之一,我国生物物理学的奠基人。1955年第一届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早年从事无脊椎动物实验胚胎学和细胞学的研究,对细胞数恒定动物与再生的关系作了深入研究;20世纪30年代初发现了中间性丰年虫,并观察到其雌雄生殖细胞的相互转化现象;20世纪70年代提出细胞重建学说。1957年成立北京实验生物研究所,贝时璋任研究员兼所长。1958年,在该所基础上改建为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兼所长,直到1983年改任名誉所长。

贝时璋先生

    相关报道:《追忆贝时璋院士:用生命研究生命》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12/273397.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