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4日下午5时38分,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兼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长丁仲礼院士,与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林忠钦院士,分别代表中国科学院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郑重地在四份《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上逐一签署自己的名字。在两人交换完协议文本,用力地握手时,国科大玉泉路校区第一会议室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见证这一历史时刻的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兼国科大党委书记张杰院士,与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上海交大党委书记姜斯宪教授,脸上始终洋溢着笑容。
121岁的上海交通大学,“因图强而生,因改革而兴,因人才而盛”,躬行南洋公学“实业救国”理想,跨越三个世纪,业已成为一所享誉海内外的一流大学,ESI排名工科实现全球万分之一突破,正坚定地迈向世界一流大学行列;中国科学院大学则创建于“科学的春天”,由新中国第一所研究生院演进而来,培养了新中国第一个理学博士、第一个工学博士、第一个女博士、第一个双学位博士,研究生教育水平国内领跑,本科生教育快速崛起。在绿草如茵、树木繁茂的玉泉路校园,两所立志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为民族、为人民留下值得称道的贡献的大学,怀着相同的科教报国之心,向彼此伸出紧密合作的手臂,签署了为期五年的战略合作协议。
当天下午四时,协议签署前,宾主双方在玉泉路校区第一会议室首先举行了合作交流座谈会。上海交大方面,除了校党委书记姜斯宪、校长林忠钦之外,副校长黄震,党委副书记朱健,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顾锋,以及党政办公室、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人力资源处、规划发展处、党委宣传部等部门负责人也专程赴京参加座谈会。
而国科大方面也对这次交流与合作格外重视,不仅副校长吴岳良院士、席南华院士、郭正堂院士和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高随祥教授等在京的校领导全部与会,而且党委办公室/校办公室、组织部、学生工作部、科研处、人事处等多个职能部门负责人也参加座谈会,并与老朋友互致问候。此前,国科大已经有多个职能部门负责人,前往上海交大考察交流。座谈会前,上海交大客人还在高随祥的陪同下,在中科院玉泉路科教园区参观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模型、中央控制室等科研和教学设施。
姜斯宪说,张杰书记作为校长在上海交大工作了11年,为上海交大的高质量快速发展贡献巨大。此前我们就一直关注国科大,现在张校长变成“张书记”,两校的关系进一步密切了,也相信他的工作一定会有新的提升。今天很高兴能与国科大展开战略性的合作。在社会的印象里,中国科学院很好地保留了纯粹的学术精神,比如中科院在上海的分支机构,很多办公室、实验室的灯光,到了晚上十一点还在亮着,一派繁忙景象。中国科学院大学是一所志存高远的大学,依托中国科学院办学,有着极好的人才培养条件和青年人成长上升机会。上海交大与国科大的合作领域非常宽广,我们将努力落实好这份历史性的合作协议。
张杰说,5月24日本是一个普通的日子,但已经成为令人感动的一天。作为中国科学院大学的校友,我们用北京“最热情”的天气,迎来了黄浦江畔最亲切的校友。双方经过充分的交流,自然而然地找到了各自优势互补的领域,并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这一天,也将因此而载入两校史册。
座谈会上,在主持人张杰书记的邀请下,国科大校长丁仲礼院士与上海交大校长林忠钦院士分别介绍了各自的校情。丁仲礼校长简要介绍了国科大的历史沿革、基本数据以及科教融合办学体制的历史传承,重点介绍了研究生教育和本科生教育的特色。在谈到本科生培养时,丁仲礼说,国科大本科生的培养目标非常明确,就是依托中科院雄厚的科研力量和教育资源,培养追求科学梦想、献身科学事业、立志科学报国的未来科技领军人才。为了构建先进的本科教育体系,在席南华副校长的领导下,国科大花了一年多的时间,调研了国际上相关专业最顶尖大学的本科教育体系,确立了国科大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听了丁仲礼校长的介绍,姜斯宪书记说,国科大在本科生公派出国交流学习上投入巨大,对本科生本硕博贯通培养的规划周密,让人听了感到震撼。林忠钦校长表示,国科大的“两段式”研究生培养体系独具特色,研究生培养师资力量雄厚,科研实践条件非常优越,今后将鼓励更多的上海交大本科毕业生报考国科大的研究生。而张杰书记当场表示,他愿意第一个到上海交大,向本科生做国科大的研究生招生宣讲。
林忠钦校长简要介绍了上海交大的历史沿革,并重点从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国际交流、社会服务和校园文化六个方面详细介绍了正坚定地迈向世界一流的上海交大。他说,上海交大把建设世界一流标准的师资队伍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来抓,师资队伍中拥有博士学位的比例,已经从2006年的55.1%,提高到2016年的84.75%,其中两院院士46人,目前正着力营建“转身即能遇见国际大师”的学术环境。优秀的师资队伍,也带来科学研究方面的丰硕成果,上海交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各项指标表现突出,其中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总数在全国高校中连续7年第一,基金项目申报数连续10年全国第一,SCI论文总数与卓越论文数目前均为全国高校第一。